4月17日,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第37期学术沙龙在我院411会议室顺利开展。本期学术沙龙活动的主题为“乡村建设”,引谈人为我院刘春秀、邱亚彪两位博士研究生,与谈人为我院姜棪峰、苏毅清两位老师。本次学术沙龙由苏毅清主持,吸引了我院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与。
刘春秀同学分享的内容题目为《中间行动者:解释城中村成功改造的一种视角》。她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、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为研究背景,以“中间行动者”为研究视角,分析了“中间行动者何以成为基层政府与村民间的结构洞占据者”、“中间行动者如何利用结构洞占据的优势推动改造成功”两个核心问题。她认为:以乡村精英为代表的“中间行动者”拥有人力、社会、政治及金融多重资本,通过识别和抓住机会,获得基层政府与村庄的双重赋能,利用改造规划满足村庄发展需求,在桑梓情怀与共同利益推动共识的内在动力推动下,得以成为结构洞占据者;在主题参与、矛盾化解、正向反馈三重机制的共同影响下,城中村改造得以成功实现。
邱亚彪同学分享的内容题目为《地方营造何以促进资源匮乏型乡村的振兴?——基于广西十丈村的案例研究》。他以广西区内资源匮乏型乡村典型的十丈村为研究案例,以空间再生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,以乡村资源挖掘和重构的整合过程为分析框架,阐述了地方营造促进乡村振兴成因以及内在机制。他认为: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是推动资源匮乏型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,能够挖掘乡村中的特有资源;场所营造的实质是是乡村空间再生产、发挥乡村资源整合的作用;因地制宜的制度设计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。
在点评与讨论环节,姜棪峰、苏毅清两位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文章表达了赞赏,并就“中间行动者”的领导力、空间再生产与资源共享的具体表现等问题与二位同学展开讨论。两位老师强调学术论文要论述清晰、结构分明,要将文中涉及的各个概念厘清、捋顺,并加入分析框架制图以提炼理论逻辑;案例分析应当将多个理论维度结合以提供对案例认知的新角度、新贡献。在场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至此,本期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。
学术沙龙是我院为活跃学术氛围、增强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并激发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常规性学术活动。每次沙龙都围绕一个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,邀请数名老师担任特邀嘉宾,并由一至两位同学担任主讲人。主讲同学选取一篇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和分享,参会同学围绕主题展开自由讨论与交流,由主讲老师对关键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。这是一个开展平等自由学术探讨的良好平台,既为大家进行理论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机会,也有利于拓宽同学们的思维和视野,为学术研究提供全新视角。
文字︱冼已思 图片︱谢冰焱 编辑︱贾枫 审核︱曾靖雯 终审︱苏毅清